“贪嗔痴”是人三大根本巨毒,而“贪”字居首,所以是毒中之毒。既然这么毒,要去掉当然不容易,但如果不去掉,保留在体内,对人的贻害无穷无尽。
“贪”是人的本性,你看吃饭,好吃,吃第一碗,还想吃第二碗,吃第二碗,还想吃第三碗。
这时候他的胃其实已经饱和,他还浑然不知,或控制不住自己,沉溺于色香味蕾的刺激中,很多人的胃就是这么吃坏的。
人,只有不受自己欲望的驱使,才能活得自在快乐,否则,将陷在无止尽的索求中,精疲力竭,不能自拔。
“得了人事的便宜,必受天道的亏”,对物欲的东西有所克制,一定是正确的养生之道。
“求医药不如养性情”,当你心情不好、心态不好时,拥有再多的钱财也没有用。
有一天你得了不治之症,花尽所有财富都换不回生命的时候,那时你才明白,什么是身外之物。
下面这首诗,就是解读人生最好的注脚,可是,有几个人能真正看破呢?
“人生在世屈指算,难活三万六千天,今夜脱鞋放一晚,不定明天穿不穿。
须知盖世金银宝,借你看管几十年,大厦千间难尽占,夜眠只用八尺宽。
任你积米有千石,每日能食几多餐,任你衣服有千件,每日何曾件件穿……”
其次,“嗔”是生气、怨恨。无嗔的人心境是平和、宁静的。
如果一个人活着时动辄生气,暴跳如雷,就如同身在地狱一样,接受地狱的煎熬,是谓“活地狱”。
嗔恨心重的人,面目一般都狞恶可怕,起码也缺乏和善的气息,这是境随心转、相由心生的道理。
有人说四十岁前的面貌是父母给的,四十岁后是自己修来的。
因为四十岁以前遗传还占很大一部分作用,而四十岁之后,你已经在尘世活了四十年,你的心力作用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面貌。
为什么有的人给我们感觉很舒服,很和善,如沐春风;而有的人一见面就不想多接触,想赶快离开他呢?
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力、念力带着不同的磁场。
最后是痴。我们前面说“贪嗔痴”三巨毒,它为第三个。
《西游记》中随着唐僧去取经的三个徒弟,就代表了这三类:孙悟空主要的毛病是嗔恨,代表嗔;猪八戒主要的毛病是贪婪,代表贪;沙僧太过忠厚老实,就代表愚痴。
愚痴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智慧,因为对事物不能真正的理解。
佛学里的智慧叫般若,就是般若实相,也是我们说的无上智慧。
何谓般若实相?宇宙人生的本相。什么是本相?
《心经》曰: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”这有些深奥,《金刚经》里还有句更为简单的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了解这个就是针对愚痴最好的解药。
如果愚痴是一个硕大无朋的气球,它就是细而尖的一根针,轻轻一刺,气就泄了。
既然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常流不住、短暂生灭的,何必执着呢?
你恋爱失败,公司倒闭,官场失利,学业受阻,以及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穷、通、寿、夭,无不出于自然,都是一个过程,很快就过去了,何必执迷不悟,沉浸于此呢?
《心经》最后曰:“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,“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,大智慧渡到彼岸去吧,速速到彼岸去,获得彻底解脱。”
从这里看出,大智慧就是我们抵达彼岸的船。
佛法就是船,它的目的是带我们到彼岸去,而不是让我们将指头当作月亮本身,所以到彼岸后就把船放下了,不是还背在身上。
同样,现在有人执着于佛法,这种执着是把工具当作目的,会对修行构成障碍,不能做到真正地放下。
说的“放下”,就是要你把“放下”也放下。